본문 바로가기 주메뉴 바로가기
국회도서관 홈으로 정보검색 소장정보 검색

목차보기

표제지

목차

I. 서론 7

1. 연구 동기와 목적 7

2. 선행 연구의 검토 10

3. 연구 범위와 방법 15

II. 탈경계적 상상력의 형성 배경 20

1. 시대적 배경 21

1) 문화적 혼종화 현상의 대두 22

2) 이민족의 지배와 문학 향유 계층의 이동 25

3) 기록 문화와 출판문화의 발달 30

4) 서사 문학과 공연 예술의 성행 33

5) 詩文革新運動과 장르 간 융합 기풍 36

2. 개인적 배경 42

1) 다양한 계층과의 교류 42

2) 불교와 도교 사상에의 심취 48

3) 기록과 저술에 대한 욕구 55

4) 기이한 것과 귀신에 대한 호기심 62

III. 서사적 구성과 서사 기법의 특징 74

1. 과거 중심의 시간 구성 76

1) 일생에 대한 회고 79

2) 宣和 연간의 유물에 대한 관심 90

3) 기이한 경험의 기록 99

2. 사건 중심의 공간 구성 108

1) 북방 소년이 창을 베고 잠들던 幷州 109

2) 아름다운 여인이 쫓겨 간 변방 117

3) 신선이 되고자 술에 취하는 곳, 구山과 半山亭 129

4) 시인의 시가 탄생하는 꿈속 140

3. 서사 기법의 특징 151

1) 연작을 통한 시공간의 이동과 확장 151

2) 다양한 意象의 중첩을 통한 영상미 확보 164

3) 대화의 삽입을 통한 이야기 구성 173

IV. 장르적 변용 양상 180

1. 시와 사의 사실 기록 및 시가 평론 184

1) 장편의 제목과 서문의 활용 187

2) 시에 인물 소전 부기 192

3) 유람의 여정에 대한 생생한 기록 199

4) 시가 평론의 전개 215

2. 시와 사의 허구 지향 221

1) 서문을 활용한 서사 배경 제시 224

2) 초월적 세계의 경험 230

3) 허구가 가미된 사랑 이야기 237

4) 필기류의 가담항설 246

3. 사와 곡의 시적 서사 256

1) '교유' 에 이야기 첨가 257

2) '은일' 의 전경화 265

3) '喪亂' 과 전쟁의 참상 273

4) '회고' 와 상황의 대비 281

V. 탈경계적 상상력의 의미 287

1. 서정 경계에 대한 양면적 접근 288

1) '紀事' 의 전통 289

2) 시가와 序文의 결합 294

2. 서정과 서사 경계에 대한 새로운 시도 301

1) '卽事' 類 新題 樂府詩의 성취 302

2) 연작 시가의 서사적 효과 307

3. 서사 경계를 지향한 과감한 실험 312

1) '傳奇體' 詞의 특징과 한계 313

2) 論詩詩의 성취와 영향 316

VI. 결론 321

參考文獻 328

中文提要 349

초록보기

 元好問爲金元交替時期的代表詩人, 他的詩被評價爲"兼杜韓蘇黃之勝, 儼有集大成之意.", 他的詞被評價爲"可謂集兩宋之大成者矣.". 所以, 詩歌方面學者一般著眼于唐代的代表詩人李白和杜甫、宋代的代表詩人蘇軾和黃庭堅詩歌的繼承關系. 詞的方面亦如此, 主要硏究以蘇軾爲代表的豪放派或以周邦彦爲代表的婉約派內部的繼承關系. 而元好問留存的作品除詩、詞、曲之外, 還有散文及筆記小說, 是一位全才的作家. 他的詩歌作品中, 除具有詩歌本來的抒情色彩外, 還呈現出散文及小說的敍事文學特征. 這些特征無疑與這一時期文學發生的轉向相關, 即從以詩詞爲代表的抒情文學向以小說及表演藝術爲代表的敍事文學的轉換.

元好問詩歌作品的"非詩歌性"特征源于他超境界的想象力. 本文所言的超境界想象力有兩層含義. 第一, 體現在他突破了詩歌作品的"抒情詩境界", 在詩歌中融入了史實及虛構性故事等所有類型的中國式敍事. 第二, 體現在他突破了詩、詞、散曲、散文及小說的體裁限制, 且通過這種質的變化實現了體裁間的相互交融.

本文以時代背景及個人背景爲基礎對元好問超境界的想象力進行了考察. 在金元交替時期, 女眞族、蒙古族、漢族及契丹族等多民族共存, 出現了文化雜糅(cultural hybridization)現象. 在少數的女眞族和蒙古族的統治下, 包括漢族在內的外族人都淪爲非統治階層, 導致了文學共享的中心向下層階級移動.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隨著實錄和敍事文學的發展, 出版文化及表演藝術也得到了發展. 占領北宋領土的金代文人們在接觸北宋文物時有著便利性, 因而其思想及文化也受到了北宋的影響. 這樣的歷史背景在金代文學思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與歐陽修、梅堯臣爲中心的詩文革新運動一樣, 韓愈"以文爲詩"的風格在詩壇占據了主導地位, 使詩開始向散文傾斜 ; 而詞人蘇軾是以詩的方式作詞, 他的"以詩爲詞"使詞向抒情詩的風格靠近. 韓愈的"以文爲詩"和歐陽修的"以詩爲詞"風格都屬于體裁上的變型, 二人的寫作風格都對元好問超境界性想象力的形成産生了影響.

元好問曾隨著他的養父居住在山東、河北、山西和甘肅等地, 也與路澤、郝天挺、秦略及完顔璹等有過交流. 入世后, 他與趙秉文、完顔斜烈及移剌瑗等人也有過交流 ; 金滅亡后, 他在嚴實、史天澤及張柔的幕府中與不同的文人進行了交流. 正因元好問對身빈、民族及宗敎的包容性, 使他在思想上也吸取了儒敎、道敎、佛敎、乃至民間信仰的精髓, 可謂"雜學"者. 元好問以著作爲己任, 將金代的歷史、軼事, 甚至周邊發生的鬼神現象也一幷記錄了下來. 這樣的時代背景及元好問的個人經歷是構成他詩歌中敍事化及體裁變型的超境界性想象力之基礎.

元好問的超脫境界性想象力可以通過他詩歌作品的時空性敍事結構及敍事手法中體現的敍事性特征來考察. 首先, 他詩歌作品中設定的時間范疇通常以過去爲主. 過去的時間又可細分爲對自己人生的回顧、對北宋宣和年間遺物的描述及個人奇聞的記錄三個部分, 在作品中主要以這些時間維度中存在過的朋友、歌詞、花或古物等相關事物(analogon)將讀者帶入自己的虛構世界中.

空間敍事結構是以作品中人物經歷的事件爲中心來設定的. 帶有故事性的空間場所主要有幷州、邊境、구山、半山亭及人的夢境. 幷州爲元好問及其友人李汾等北方少年心中的故鄕, 是停留在記憶中那只能懷念而無法回去的場所 ; 這些幷州少年的氣槪常常以雞鳴起舞的東晉劉坤和祖逖來比喩 ; 邊境常被描寫爲美人被逐去之地, 這些美人常被喩爲司馬相如筆下的陳皇后 ; 구山和半山亭是元好問及追隨自己的馮璧、雷淵及杜仁傑等人爲成仙而醉酒之地, 此處的酒如同陶淵明的"忘憂物", 飮酒之人常被喩爲王子喬, 所以與之相關的구山也被認爲是仙人的住所 ; 夢境是元好問及友人們的作詩之地, 夢中醒來的元好問或是將夢中所做的詩記錄下來, 或是將詩補完, 可見夢境是他作詩的另一空間場所.

在敍事手法上, 元好問主要通過三種手法來刻畫敍事性內容. 第一, 通過以同一主題但各自獨立的聯章體來敍述時間及空間的移動或擴大, 或是刻畫出如同戲劇、電影的連續場景. 第二, 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及動覺等多樣的意象重疊來獲取産生移情效果的畫面, 這種敍事手法在描繪山水景物的作品中最爲常見. 第三, 在作品中揷入人物的對話來展開對故事的敍述. 元好問突破了體裁固有的形式, 例如爲了故事的講述曾在碑文中也揷入了人物之間的對話, 他的詩不僅在作品中揷入對話, 在詩歌的序文及題目中也有對話的揷入.

元好問超境界性想象力的另一體現是對體裁的重塑, 即"以詩爲詞", 是以"以文爲詩"的方式作詞. 具體可分爲以文爲詩, 以小說爲詩, 以及以詩爲詞曲三類. 首先, 以文爲詩是以散文的方式作詩詞, 主要用來記錄事實及詩歌評論. 元好問在詩詞作品前以散文形式來寫序, 用以傳達作品的背景信息. 也會附上用來記錄詩中人物生平的小傳, 且以游覽過程及位移爲中心將旅程生動地記錄下來. 此外, 以七言絶句形式的聯章體創作而成的論詩詩是體裁變型的代表, 是將以散文形式創作的詩歌評論應用于詩中. 第二, 以小說爲詩是將小說的虛構性特征應用于詩歌中. 與以文爲詩詞的情況相似, 元好問也以序文的形式來交待敍事性背景. 在元好問的詩詞中, 會記錄體驗超自然世界的事件, 或與唐傳奇一樣對加入了虛構性的愛情故事進行細致的描述. 亦或是如筆記小說那般描述街談巷議的故事內容. 第三, 以詩爲詞曲是將應用于詩歌中的題材擴展到詞曲的創作中. 具體的作法是在詩中出現的題材中加上敍事性要素, 如在與友人交流的題材上加上故事, 在歸隱題材的故事中加入前景化(foregrounding)處理方式, 在戰亂詩中加入對戰爭慘狀的描寫, 在懷古題材中加入時間性的對比來表達評價及見解.

最后, 是對詩歌作品中敍事性結構和技法的考察. 該部分中將把詩、詞、曲、散文及小說體裁間變型的超境界性想象力的意義分爲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考察.

第一, 元好問繼承了記錄事件的紀實傳統, 序文中記錄了包含事件的故事, 由此可見元好問"以詩歌存史"的態度. 但也正因他將焦點放在對事實的記述上, 也使得詩歌的抒情性被弱化. 詩歌與序文的結合可謂抒情與敍事的結合, 在元好問918題的詩中, 有序文的作品共115題 ; 而在其388題的詞中, 有序文的作品共計166題 ; 元好問通過詩歌與序文相結合的形式, 使原本强調抒情性的詩歌在具有文學價値的同時, 也兼具歷史價値. 但轉向通俗的詩作中, 敍事性的傾向也使其與散文、小說、雜劇的體裁界限變得模糊而終被淘汰. 第二, 抒情與敍事相結合的形式兼具了即事類新題樂府的精華及聯章體詩歌的敍事效果. 第三, 第三層意義在于元好問敢于作出突破敍事界限的嘗試, 這種嘗試主要體現在傳奇體詞和論詩詩中. 傳奇體詞指以傳奇小說內容而寫作的詞, 其發展與中唐時期盛行的傳奇小說密切相關. 不僅如此, 元好問的詞中也有著許多傳奇小說的相關內容. 與元好問生活時期相近, 常活動于南宋的吳文英或元好問的弟子白樸的詞中也存在著傳奇小說內容, 他們所用的內容多爲取材于唐代的典故. 然而, 元好問只是將自己所見所聞的新奇事物直接記錄于詞的序文之中, 這種嘗試使他的作品與崇尙雅的文人詩作體現出了質的差別, 同時也造成其詩歌未能對后世産生深遠的影響. 與此相反, 元好問以散文的手法所作的論詩詩卻在淸代引起强烈地反響. 謝啓昆讀≪全唐詩≫、≪全宋詩≫及≪中州集≫后, 作論詩詩360余首. 此外, 提倡神韻說的王士貞、主張性靈說的袁枚、主張肌理說的翁方綱及主張格調說的沈德潛都寫過論詩詩, 這種現象側面反映出元好問論詩詩所産生的影響. 此外, 也解釋了元好問與淸代文人的詩學主張部分一致的原因. 不僅如此, 這也很好的說明了元好問模仿唐代杜甫<戲爲六絶句>而作的論詩詩在主張復古宗唐的淸代得到關注也是順理成章的, 他也正是因此而得到"少陵的后裔"及"在金元間無敵手"的詩人等美譽.

綜上所述, 筆者認爲對文學史上未能得到客觀評價及認可的金元文學進行硏究, 比對俗與雅的探討更具硏究意義. 與此相比, 在各個時代的不同趨勢下, 當下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是如何發生融合與變化的, 及其最終被重塑成何種形式才是更爲重要的硏究課題. 同理, 被重塑的文學形式在當時占據즘樣的文學地位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則更値得被關注. 正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語, 楚有騷、漢有賦、六代有駢文、宋代有詞、元代有曲、明淸有小說及戲劇, 然而遺憾的是金元時期的文學在文學史上卻未能占據一席之地. 本硏究中對元好問詩歌的考察突破了傳統硏究的局限, 不再從詩與詞、詩與小說、古文與時文的雅俗論爭角度進行探討, 而是將焦點放在由抒情向敍事轉換的過渡期文學特征上來重新審視金代文學. 本硏究通過對元好問詩歌的文學史地位, 及其敍事性結構、體裁變型等超境界性想象力特征的考察, 能구使金元時期文學史的全貌及重要性更加完整的展現出來, 爲后續硏究提供基礎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