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주메뉴 바로가기
국회도서관 홈으로 정보검색 소장정보 검색

초록보기

本文通過對現位於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縣的《唐代宗永泰二年(766)李寶臣紀功載政頌》中"紀功"部分的釋讀與譯註,具體分析了在安史之亂時期(755~763)從安史軍麾下的叛將出身,先後兩次歸順唐朝,之後與魏博、幽州藩鎮一起被稱爲河朔三鎮的成德藩鎮的創建者李寶臣的行跡。《李寶臣紀功載政頌》中"紀功"部分屬於紀功碑性質。因此,《李寶臣紀功載政頌》粉飾、美化了李寶臣的行跡,稱他在安史之亂時期不得不參與叛亂,但以其本來的忠誠和德性,最終歸順唐朝,救濟百姓、恢復地域的安寧。但是,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樣,李寶臣從安史之亂爆發到結束,一直密切關注着唐軍與安史軍之間的戰況,先後四次往復於唐朝與安史叛亂勢力之間,只希望自身的地位提升、管轄勢力保全。結果上,李寶臣成長了從玄宗天寶時期的下級軍將到代宗寶應時期的成德節度使。安史之亂中,李寶臣的這樣行跡可以說是唐後期割據河朔,對唐朝堅持半獨立的態度,只追逐自身權益的割據藩鎭節度使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