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医的传播与转型
北京协和医学院早期的中药研究 张大庆
科学中药:中药对西医的调适 刘士永
解剖学与民国时期的中医学 牛亚华
其命维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中医科学化 赖立里
17世纪欧洲对针灸的初识与想象:以威廉·瑞恩《论针灸》为中心 张树剑
马礼逊《华英字典》中中医词语译释考察 余静斐 郑洪
第二篇 医学的教育与行政
北京协和医学堂与中国西医学教育的发展(1906~1916) 崔军锋 张绍鉴
协和医学院与近代中国卫生行政的转型 杜丽红 胡震鸿
北洋医学堂沿革考辨 贾江溶 翟海魂
顾临研究 王勇
民国时期医派纷争的原因及影响 夏媛媛
第三篇 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战时营养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1937~1945) 王公 杨舰
中国生化巨人的起步:吴宪与Folin-Wu法的发明 杜海琳 谷晓阳
从ROD到CKD-MBD:肾性骨营养不良疾病命名的历史沿革 李乃适 夏维波 周学瀛
教育、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早期发展史(1919~1942) 吴苗
中国近代药学教育的发展 王海燕 程伟
第四篇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鼠疫”概念的形成及其知识史意义 余新忠 田宇
日本防治血吸虫病医学代表团来华始末 颜宜葳
让公众理解医学:比较人痘与牛痘接种本土化的历史 苏静静
医学知识的发展与防疫方式的变迁:疫病传播理论与口罩使用的选择 刘春燕 张勇安
饲育的政治:近代日本的狂犬病防疫与人狗关系的形塑 黄永远
清末东北鼠疫铁路防疫中的等级与阶层 袁海燕 陈琦
第五篇 医学的书写与观看
美国驻朝鲜公使安连笔下19世纪朝鲜的生态环境与医药卫生——以《海关医报》为中心 高晞
卫生(健康)与近代中国现代性:以近代上海医疗卫生广告为中心的分析(1927~1937) 杨祥银
医疗、法律与地方社会:民国时期“刘梁医讼案”再探 姬凌辉
1959年全国急性传染病学术会议的历史考察 马金生
针灸在英国的本土化与文化思潮动因(20世纪70~80年代) 杨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