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中华法制文明的起源及主要特征
(一)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二)德法互补,共同治国
(三)以人为本,本固邦宁
(四)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五)家族本位,伦理法制
(六)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二、中华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
第一章 中华法制文明起源的夏商法制(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一、崭露法制文明曙光的夏法制
(一)氏族社会的解体与法制的萌芽
(二)中国走向法制文明的途径
(三)由原始的习俗到阶级社会的法律
(四)夏朝的国家构成与法制
二、神权法统治下的商法制
(一)王权、族权与神权的联结
(二)国家管理规模的扩大与职官执掌的划分
(三)立法内容有所充实
(四)神权法影响下的司法制度
第二章 中华法制文明早期发达形态的西周法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一、建立诸侯拱卫、王室独尊的国家体制
二、实行礼、乐、政、刑综合治国的方略
三、确立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
四、《吕刑》与《九刑》的法律内容
(一)铭文与文献记载中的行政法律
(二)重公权慎宗法的刑事法律
(三)初具规模的民事法律
五、狱讼初分的司法活动
第三章 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的春秋战国法制(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适应社会转型的变法改革
二、世卿制度的没落与官僚制度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中的儒与法
四、适应社会转型的法制变革
(一)春秋诸侯国的立法活动与成文法的公布
(二)战国时期各国的立法与李悝《法经》
第四章 “莫不皆有法式”的秦法制(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06年)
一、云梦秦简展示的秦法制
(一)云梦秦简所载秦律的性质
(二)云梦秦简秦律的主要内容
(三)重视以法为据的司法制度
二、统一后的秦法制
(一)体现专制与集权的国家体制
(二)“明法度,定律令”
第五章 法制文明儒家化的两汉法制(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西汉王朝的建立与立法思想的转换
二、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
三、行政法律的充实与发展
(一)确立以皇帝为首的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
(二)加强对职官的管理
四、文献与汉简中的刑事法律
(一)汉律中的主要罪名
(二)废肉刑的刑制改革
(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刑法原则
五、民事法律关系的发展与民事立法
(一)身份与民事权利
(二)所有权及法律保护
(三)债的法律调整与保护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
六、重农抑商的经济法律
七、儒学影响下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体制
(二)诉讼与管辖
(三)审判
八、私家注律的兴起
第六章 立法的进步与文化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法制(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成就
(一)以《魏律》为代表的三国的立法成就
(二)以《晋律》为代表的两晋及南朝的立法成就
(三)以《北魏律》《北齐律》为代表的北朝立法
二、各朝法律的基本内容
(一)典律分野的趋向与行政管理制度的法律化
(二)重刑的倾向与“重罪十条”的出现
(三)士族特权制度下的民事法律
三、承袭汉制的司法制度
第七章 中华法制文明定型的隋唐法制(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兼取南北之长的隋朝法制
(一)隋初立法与《开皇律》的历史地位
(二)隋朝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开科取士
(三)封建刑法基本架构的完成
(四)以均田、租庸调法为主干的民事与经济法律
(五)集权中央的司法制度
二、中华法系确立的唐朝法制
(一)以隋亡为鉴的立法思想
(二)立法活动与主要立法成就
(三)行政机关组织法与职官法
(四)定型化的刑事法律
(五)趋于复杂化的民事法律
(六)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
(七)趋于完备的司法制度
(八)唐律的特点与世界地位
三、五代十国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 商品经济推动下的两宋法制文明(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一、宋初国策与立法特点
(一)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国策
(二)立法的特点
二、强化中央集权的行政法律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改革
(二)职官管理法的充实
三、维护中央集权的刑事法律
(一)严惩反叛,实行盗贼重法
(二)折杖法所体现的刑制变化
四、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民事法律
(一)编户齐民的扩大与身份的变化
(二)产业权的新发展
(三)债法的新成就
(四)提高妇女地位的婚姻与继承
五、循变协时的经济与金融法律
(一)农业与工商业立法
(二)金融财政立法
六、鞫、谳分司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体制的变化
(二)诉讼程序的相对完备
(三)创立鞫、谳分司的审判制度
七、两宋法制的历史地位与律学的成就
八、与宋朝对峙的辽、西夏与金朝的法制
(一)辽朝法制
(二)西夏朝法制
(三)金朝法制
第九章 “祖述变通”的元法制(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一、“附会